「Sinasera」一詞,源自阿美族語的「大地」,「24」為中國二十四節氣。Sinasera24依照天地四時運行,使用長濱方圓40公里內的在地食材,設計出春分、穀雨、霜降、冬至等不同節氣的主題菜單。楊主廚深入暸解在地食材,也協助偏鄉農業。他希望能為長濱美好食材做最好的詮釋,讓世界能因他的料理而看見長濱。
烤茶地簡單樸實,有著滿滿的人情味,老闆娘凱莉熱情又好客,旅人來到這邊除了能夠體驗阿美族的傳統捲菸以及酒釀外,還能在這結交朋友,喝酒聊天,達到心靈上的舒壓,享受片刻的悠閒。
樸素的佈置帶著家的味道,邱爸爸堅持海產必是現撈現捕活跳跳,將太平洋的鮮甜呈現在餐桌上。除了讓邱爸爸配菜的無菜單料理,店內同時也有各式熱炒可供選擇,老少閒宜哦!
齒草埔的餐點每季更換,每季菜單的靈感多來自於對生活的感受體悟、或者詩句畫作等,主廚夫婦Nick和Vivi做的是料理,也是藝術創作。 餐廳氛圍寧靜,如慎重的儀式般,希望客人能靜心細細品嚐每個食材的味道,當天所有客人準時到齊後,餐點才會在同一時間上桌,並由Vivi統一做餐廳佈置、餐點設計等說明。
位於台東長濱的深夜故事,是以早午餐、餐酒為主的餐廳,也是長濱地區第一家提供早午餐的據點。 深夜故事由一位是對調酒十分有興趣的長濱在地人Echo經營,除了早午餐之外,店裡也有提供主餐及一般解渴飲品,同時可接待各種類型的聚會、Party。而當夜幕低垂時,就是酒精性飲品登場的時刻了。 來長濱旅遊時,歡迎來深夜故事餐酒館體驗一下吧! (深夜故事也有提供平價住宿,歡迎至FB粉專了解更多!)
當天現採的野菜、現撈的海鮮,食物的鮮甜原味都被最好的呈現在眼前,搭配鳳美的巧手擺盤,想一嚐如「辦桌」般,最天然澎湃的阿美族美食大餐,千萬別錯過真柄壹號倉! 真柄壹號倉是由一個荒廢的穀倉改建而成,色彩繽紛的原民藝術建築。在地居民吳鳳美將其開設成風味餐廳與民宿,室內更是擺放了許多鳳美的手作編織。命名為「壹號倉」是源自於鳳美對於真柄部落發展的期望,因為鳳美希望這代表部落中第一個閒置空間的再利用,期望返鄉青年也開設自己的特色小店,以後就會有貳號倉、參號倉等。
永福野店主打阿美文化導覽及海鹽製作體驗。早期部落製鹽非常困難,永福部落蔡班長為將阿美族傳統製鹽文化故事保存及重現,總是天剛亮便至海邊取水,以傳統大爐灶不斷烹煮長濱在地乾淨的海水8小時,再換小鍋續炒成海鹽。三年前更是意外煮出鹹度低,會回甘的金字塔鹽,成為全球為數不多,且是台灣唯一的金字塔鹽產地。 除了體驗行程之外,永福野店也提供無菜單料理「撒野午餐」,採用長濱在地新鮮的青菜與海鮮烹調。若要來此用餐,需準備自己的環保碗筷,但永福野店也有提供「椰子殼」作為飯碗。從裝潢到食材及餐具都採用自然素材,並且可從其中感受阿美族部落文化。
大腸麵線、蚵仔煎、牛肉麵與簡餐等皆是老闆的拿手好菜,熱情好客的老闆熟悉長濱地區旅遊資訊,經常提供到訪的旅客食、宿、休憩等旅遊諮詢,店內用餐環境寬敞,店內風格由老闆一手發想打點,並邀請部落回鄉青年以一身好技藝彩繪牆面,讓店內充滿長濱在地的人文與自然風情。而在食材方面,則與長濱在地農友合作,選用長濱在地的時令食材,像是「米蟲」的自然農法稻米,讓旅客可以享用到長濱在地的直送美味。
在花東海岸公路旁面海的長濱小店—「美好拾光good time」,招待無菜單料理,講究高品質的食材,調味佐料亦是,堅持用好鹽好油好醬油。西式搭上日式烹飪方式,店外的太平洋美景,襯著店內的鵝黃色調及木質擺設,享用一道道溫暖的家常。 採預約訂位制,提供配套的價位選擇,每天依照預約人數準備食材。 美好拾光沒有招牌,預約來訪的饕客在台11線上小心別錯過了餐廳喔!
主廚小麗在台灣西部工作多年後決定與丈夫一同回到家鄉生活,從來沒有正式學過廚藝課程的小麗對待客人就像招待自己的親友,端出的都是家常菜,充滿生活的味道,而從事造型設計的才華發揮到擺盤上讓盤中的菜餚更令人食指大動。食材的選用大多是長濱當地的海鮮及蔬菜,但小麗偶爾也會進口一些海鮮讓經常回流的客人有新鮮的變化可嚐,去過的饕客都讚不絕口,多次再訪!
哈地喇店內是十分傳統的台灣小吃店擺設,炒飯炒麵、各式熱炒、水餃、米苔目等幾乎樣樣都是哈地喇的招牌菜色,完全不怕踩地雷。 「哈地喇」是阿美族語「就這樣、就是如此」的意思,與店家給人的印象一樣,十分樸實又平價親民,老闆會將當日限定的特殊菜色掛在櫃台上方,用餐時段店內經常高朋滿座,在地人也經常光顧!
「菲律賓的花費、夏威夷般享受」有饕客這麼形容。餐點包含冷盤前菜、肉類、海鮮、野菜湯、水果,煮得軟硬適中的長濱米讓人忍不住就會續上好幾碗!特別提醒大家為了確保食材的新鮮不囤放,老闆只接受電話至少提前一天的預約喔! (長濱100原本就開在長濱市區街上100號,現已搬至92號,但熟客們還是習慣餐廳好記的名字100號。)
從高雄移居到長濱的小宥以「良食」的概念供應料理,盡可能用台灣本地食材,有了好素材,適度的調料點亮美味,健康、食物本色一網打盡。小宥將小屋子定位成「實驗空間」,曾是歇腳休息的「誠實商店」,在跟老公阿北結婚之後,轉為共同經營的「W house小屋子 臭阿北 Cafe de Abei」,提供輕食、調酒及飲料。
夜月主廚邱毅,是一個樂團的年輕鼓手,餐廳坐落在真柄部落的稻田海中,秉持著「要讓客人吃到在別的地方吃不到的東西」,每天去市場挑選最新鮮的食材做日式無菜單料理,主廚也在上菜時一一為饕客們介紹他的創作,他的料理創意讓旅客願意摸黑,在夜色中循著田間小路而來。(圖/夜月官方FB)
巴歌浪是阿美族慶典結束的一個儀式,族人們藉由到溪河或海中捕魚,洗清所有的喜怒哀樂並洗淨所有的煩擾,一切放下,並重新出發。有著渾厚扎實好歌喉的哈旺創作了許多在部落豐年祭或聚會活動中廣為傳唱的歌曲,2001年返鄉當起了陸地上的船屋船長,16年後終於盼到兒子里艾返鄉,一同在家鄉土地找回自信,將阿美族傳統文化在餐桌上呈現給到訪的旅人。
花蓮縣豐濱鄉世居著阿美族原住民,而項鍊工作室就是由港口部落多才多藝的三姊弟一手打造,善於歌舞及廚藝的姊姊爾嬈一手布置,撒部和伊佑兩位兄弟聯手雕刻。他們從海邊撿拾漂流木並拜師學習木雕技藝,在祖先留下來的「項鍊」土地上成立了項鍊工作室,展開原住民木雕創作,並在此開班授課教導族人雕刻技術,而項鍊工作室旁還開起項鍊咖啡。到訪的旅客可以邊喝咖啡,邊聽海浪,同時欣賞漂流木作品。
拙而奇JOKI是由甘信一先生及其工作團隊於1996年時在花蓮石門成立,主要以石、各式原木與金屬銅等三元素進行複合性材質創作。在東海岸山水的涵養之下,甘信一先生將其對生命的感動與想像,以創意重新解構組合,透過點、線、及不規則圖塊的交舞,讓作品跳脫事物表象的束縛,直接與觀賞者進行心靈對話,令人忘我於神祕境界當中。 大腳丫和眼睛所組成的品牌圖像,象徵著拙而奇JOKI一直以來所秉持的精神:「對生命充滿好奇」,人類必須透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強而有力的腳去印證,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豐富與多采多姿,所謂藝術也正是來自於此種對生命的感動。
陶甕百合春天風味餐廳的老闆是得過原住民創意料理冠軍的陳耀忠,餐廳是以兩個女兒陶甕(Atomo)和百合(Arigfowang)是與他自己的名字-春天(Canglah)三個人來命名。陶甕百合春天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靜浦部落,兩個樓層的餐廳內部以自然海洋色調,沒有多餘的華麗裝潢,用漂流木打造的吧檯以及木製桌椅、竹藤裝置等,非常舒適。 大自然就是耀忠的冰箱,店內提供的無菜單套餐以新鮮貝類、海菜及魚類為主。料理食材來自每天上山採菜、下海捕魚,搭配東海岸當季野菜,加上自己豐沛的創意,每個當令食材都成為他信手拈來,既新鮮又美味的原住民風味餐。
尬金包廚房的老闆——小阿姨認為花蓮沿岸應該也要有像東河包子一樣具代表性的特產食物,因此創作了尬金包來與東河包子PK,尬金包不同於一般包子,更像是粽子,以月桃葉包覆紫米混黑糯米,內餡則是使用了原住民料理常見的山豬肉、香菇、蝦米,以及小阿姨自製的飛魚辣醬。
台11線上石梯坪附近有間充滿海洋感的小店「伊娜飛魚」。“Ina”是阿美族語”媽媽”的意思,這家店最早是賣烤飛魚的攤子,已有20多年的歷史。這家簡樸小店內有著用紅磚砌起來高約200公分的烤窯,一排排飛魚就掛在窯裡,下方舖滿月桃葉,經過八小時柴燒煙燻才算製作完成,是阿美族的特色美食! 「伊娜飛魚」除了室內座位,也有可以遠眺花東太平洋海岸的半露天景觀席,二樓還有可以一邊望著海景,一邊能夠隨手拍出網美般美照的飛魚造型盪鞦韆。 店內黑板上寫的是當天限量供應的新鮮貨。夏季限定必點的「月桃葉煙燻飛魚」烤起來非常香,保有魚肉水分及葉片香氣,沾點椒鹽特別好吃;現做的飛魚手握飯是將飛魚乾、魚鬆、芋頭籤等撒在蒸熟的糯米飯上,用月桃葉包起來;涼拌飛魚卵、飛魚卵香腸也都美味具有多層次的口感。
在海岸山脈上的海岸咖啡因面對太平洋,煮出來的咖啡帶著獨特的海鹽風味,口感層次豐富。莊園主人永哲跟美珠希望減少環境汙染,盡自己力量讓美好的事物永續發展,堅持土地不撒農藥、果樹不施工業肥料,一切遵循自然農法栽種,希望每位旅人來到這裡都能享受美好的咖啡,且致力將每包賣出的咖啡直接回饋幫助咖啡農的環境與生活。 此外,海岸咖啡也設計有別一般觀光的模式,帶領旅人深入了解在地生活,認識原民文化。前往咖啡莊園的路上,跟隨獵人的腳步一探野生動物的足跡,聽部落導覽員分享部落故事,認識阿美族的野生蔬食。除了品嚐咖啡,還能體驗DIY碳烤手作烘培咖啡,親自體驗烘豆樂趣,走進部落,帶一杯屬於自己的咖啡回家,來一場「原味」之旅。
位在台⼗⼀線旁海岸山脈上,有⼀群少少的布農族⼈住在這裡。他們翻山越嶺從中央山脈搬到海岸山脈,像是從⽗母臂膀展翅⽽⾶的孩⼦,在山的這頭⾛出屬於⾃⼰獨特的⽣命故事。高山森林基地主人小馬說「森林,是在地人與旅人最好的陪伴。」小馬想分享的森林是回到大自然與每個人的連結,透過山林奔馳、射箭、鑽木取火、走繩等體驗,牽起旅人與自然的聯繫。
一個傳承港口部落智慧的文化空間,提供在地美食與手做課程。目前由兩姊妹Lafay與Labay,以及母親共同經營。從日本留學回來的Lafay負責接待與策劃活動,推動部落文化的保存工作,也是部落中原住民土地歸還議題的意見領袖。姐姐Labay則負責廚房餐點製作與有機農園的管理,母親則負責苧麻編織,還有巫師樂舞的特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