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名O' nok巫弩客是女主人心怡的母親的阿美族名,意指一個人默默地耕耘、勤奮付出。 心怡非常珍惜和每一位客人之間的緣分,經常推出自己設計的新穎手作甜點與創意飲品,也提供皮雕、編織等手作體驗服務,十分歡迎旅人駐足認識阿美族傳統工藝、交流分享生活。
慕樂諾斯自然農法香草園不施用農藥與化學藥劑,以自然農法、友善土地的方式耕作,培養、維持了在地品種的多樣性,有機的在地食材讓鄰近餐廳主廚也十分喜愛,常指名採用慕樂諾斯香草園的有機蔬菜! 香草園同時也是永福部落居民分享生活的平台,主人李登庸和孫珮芳帶動部落居民一起學習自然農法,一起推廣以有機環保的方式溫柔對待大地,也串連起了部落的情感。 香草園開放預約導覽,歡迎大家來一邊學習自然農法,一邊享用現泡有機香草茶搭配手作點心!
【位於長濱天主堂的吳神父足底按摩】 「我是在瑞士出生的台灣人。」祖籍瑞士,隸屬天主教白冷教會的吳若石神父在30歲時來到台灣東部傳教,一待就是50年。 初來乍到長濱的吳神父因水土不服,引發嚴重的關節炎,從一本德文腳底按摩書中學習到有效舒緩疼痛的方法後,透過傳授腳底按摩技術,改善當地人的健康,也希望此技術能幫助他們謀生,改善生計。 吳神父的腳底按摩如今不只在台東地區,也遍佈全台灣,甚至香港、中國大陸都能看到相關書籍及許多以吳神父命名的腳底按摩店。
跟著在地青年Emas一起玩部落、遊部落、體驗部落,認識在地磯崎生活。曾經磯崎部落一度因年青人外流而死氣沉沉,Emas回鄉後深信族中老一輩的智慧是寶,放棄穩定收入的工作,跟老人家搶時間,想要承傳這一切。秉持「讓更好的人認識更好的地方」的理念,以收藏原住民傳統生活智慧結晶的磯崎生活故事館作為開端,還有一系列結合自然環境與部落文化的活動,如舊部落瀑布溯源、潮間帶潛水、太平洋獨木舟航行體驗、自然採集野菜料理、循著水牛足跡等,將家鄉介紹給前來的旅人,並邀請部落旅外青年一同關心傳承部落文化,帶動族人的共同參與及凝聚力,小部落用心經營,玩上一個星期也不覺悶。
在海岸山脈上的海岸咖啡因面對太平洋,煮出來的咖啡帶著獨特的海鹽風味,口感層次豐富。莊園主人永哲跟美珠希望減少環境汙染,盡自己力量讓美好的事物永續發展,堅持土地不撒農藥、果樹不施工業肥料,一切遵循自然農法栽種,希望每位旅人來到這裡都能享受美好的咖啡,且致力將每包賣出的咖啡直接回饋幫助咖啡農的環境與生活。 此外,海岸咖啡也設計有別一般觀光的模式,帶領旅人深入了解在地生活,認識原民文化。前往咖啡莊園的路上,跟隨獵人的腳步一探野生動物的足跡,聽部落導覽員分享部落故事,認識阿美族的野生蔬食。除了品嚐咖啡,還能體驗DIY碳烤手作烘培咖啡,親自體驗烘豆樂趣,走進部落,帶一杯屬於自己的咖啡回家,來一場「原味」之旅。
位在台⼗⼀線旁海岸山脈上,有⼀群少少的布農族⼈住在這裡。他們翻山越嶺從中央山脈搬到海岸山脈,像是從⽗母臂膀展翅⽽⾶的孩⼦,在山的這頭⾛出屬於⾃⼰獨特的⽣命故事。高山森林基地主人小馬說「森林,是在地人與旅人最好的陪伴。」小馬想分享的森林是回到大自然與每個人的連結,透過山林奔馳、射箭、鑽木取火、走繩等體驗,牽起旅人與自然的聯繫。
舒米‧如妮是阿美族人,成長於花蓮石梯坪港口部落,這裡曾是重要的農田命脈,卻在青壯人口外移後,荒廢30年。2009年開始,舒米‧如妮投身水梯田復育,她的故事曾被改編成電影《太陽的孩子》,那既柔軟又堅毅的素樸形象,感動無數人。而現在,舒米・如妮為了保留逐漸消失的釀酒文化,成立了《稻味釀小酒莊》,港口部落有16位伊娜參與舒米‧如妮的釀酒和示範;讓旅人透過導覽體驗,更加了解糯米酒的文化以及背後的故事。小米酒在阿美族傳統裡被稱為「長者的酒」 ,為了崇天,敬老所釀造,只有在節慶時,部落裡的伊娜(Inas指部落婦女)才聚在一起釀酒,因為它很稀有,所以也非常的珍貴。 《稻味釀小酒莊》釀酒體驗採預約制,透過導覽及影片認識阿美族糯米酒文化及背後故事後,品嘗小米酒原味及變化調酒;體驗伊娜們阿美族節慶樂舞,學習如何向阿美族長輩敬酒等。同時也有機會參與酒釀製作,從下酒麴、酵母,翻動糯米至裝罐,將成品帶回存放品嚐。完整體驗釀酒過程。
一個傳承港口部落智慧的文化空間,提供在地美食與手做課程。目前由兩姊妹Lafay與Labay,以及母親共同經營。從日本留學回來的Lafay負責接待與策劃活動,推動部落文化的保存工作,也是部落中原住民土地歸還議題的意見領袖。姐姐Labay則負責廚房餐點製作與有機農園的管理,母親則負責苧麻編織,還有巫師樂舞的特色活動。
在港口部落成立「下鄉行動」個人工作室的Candy(王婷瑤),原為花蓮緩慢-石梯坪民宿的店長,由於是第一位展店者,與地方產生深厚情誼,所以決定移居花蓮成為真正的在地居民。Candy的專長是水上獨木舟、潛水,在部落生活的她既是活動帶領人、活動規劃設計師,也是農夫、教練、老師…等;在這裡,她過著「夏天划獨木舟、潛水、跳海;冬天種田、煮果醬、滾泥巴」的美好生活。近幾年她除了在港口國小與環保局共同推動體驗式環境教育工作坊之外,並參與部落自組的水環境巡守隊、自籌經費淨海淨灘,定義自己是下鄉行動的“行動者”的她,希望在觀光產業發展之前,能帶動大家自覺性地守護自然資源,在環境教育的基礎下發展,與自然和生態和平共存。
靜浦的地理位置在花蓮縣豐濱鄉,坐落於秀姑巒溪出海口,靜浦的阿美族語稱「Ca’wi」(札位),意思是夾在山間的平地。在地豐富的出海口生態,促成部落以漁業為主要產業,以海鮮為主食,凌晨族人出海捕撈的生活文化,至今仍繼續傳承著。在靜浦有多種潮間帶體驗,包括划竹筏、撒八卦網與追逐浪花蟹。(圖/靜浦部落生態體驗官方FB、公益平台)
新社香蕉絲工坊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由於近幾年工業製品逐漸取代傳統手工藝品,又加上人口外移,為了不讓噶瑪蘭族引以為傲的編織好手藝失傳,因而建立此工訪,透過部落的傳統編織老師傅將祖先傳下來的手藝教給年輕一輩,藉此延續噶瑪蘭族的文化與傳承手工藝的技術,除此之外,透過開發創新的香蕉絲編織文創商品,尋求開創噶瑪蘭族文化產業的契機。 新社香蕉絲工紡有專業的導覽,可以認識噶瑪蘭族的文化,同時也能在這一探究竟手工藝品是如何製作、欣賞多元精美的香蕉絲手工藝品,還能夠體驗刨香蕉絲與香蕉絲編織的活動。 下次來花蓮,不妨來新社鄉香蕉絲工訪,體驗有趣的香蕉絲製品DIY活動、認識噶瑪蘭族的手工藝品文化吧!
石梯窯座落在豐濱鄉港口部落,是花東海岸第一座柴窯。柴燒的特別之處在於燒製過程中,會因為高溫、落灰、火痕等現象,讓每一個陶製品自然呈現獨一無二的形狀、顏色、花紋,每一個作品都不可預料又獨特。 石梯窯會邀請陶藝家駐村創作,將陶藝結合部落自然生態,創作之餘也舉辦工作坊體驗,傳承傳統捏陶技藝,同時也傳達簡單又充實的生活哲學及美學概念。 負責人小圓在面臨生活巨大的變動與轉折時,來到此處,透過捏陶找到人生新的方向,喜歡手工體驗的朋友們不妨前來感受捏陶的樂趣!
工作室主人Lily從事皮雕工藝已有20多年,從掛飾、手環、鑰匙圈,到零錢包、長短夾、大小包包等,Lily身上所有帶著走的配件都是出自她的一雙巧手。皮革上的的精巧設計大多是融合了阿美族或葛瑪蘭族的傳統圖騰,幾年來也加入了許多Lily的兒子的新穎創意設計,讓皮雕樣式更多元。 緩慢石梯坪及新太平洋一號店店內都有擺放百合工作室的作品,工作室也十分歡迎皮雕DIY體驗,記得提前打電話預約!
位於花蓮縣港口部落的「當漂流木遇見陶」工作室,漂流木藝術家馬浪烏瓦日是工作室的靈魂人物,引領藝術進入鄉鎮空間,營造美感環境,讓藝術文化深耕於生活中,提升美學涵養。 工作室建築元素採集於大自然,漂流木創作為空間主體,並注入豐富的柴燒陶藝,在自然環境中創造舒適的空間,非常歡迎有興趣的旅人,到工作室看展、喝茶分享,若想體驗漂流木雕刻,也可以提前聯繫馬浪老師!